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养生 >

修炼太极心态

时间:2017-06-10作者:HUI 点击:


正雷太极书院/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 在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展示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我们从平衡、舍得、留余、宽容四个方面来感悟处世、做人与练习太极拳之间的关系。

  一、平衡

  人的生理平衡就是指人体的生理规律,若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五行不谐,则容易萎靡不振、疾病丛生备受病痛的滋扰。正如大自然运转规律一样,若人为地破坏自然平衡无疑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如此例子不胜枚举。太极拳的创造结合了《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其原理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大自然运转规律,长期习练对调节人体生理规律提高人体免疫力大有益处。

  而“心理失衡”又是危害人体和谐的大忌。人生活在缤纷多彩的世界上,难免会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从而导致心理的不适应,这原本无可厚非,然而若对生活中的这种“不顺”“不如意”不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时间久了就容易出现思想上的问题也即心理的失衡,长期滋长这种失衡,就会造成严重的精神上的疾病。所以保持一颗“平衡”“平常”之心是获取快乐人生非常重要的一种心态。所谓“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猛虎趋于后而心不惊”,唯有此才能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在练习太极拳时我们极其注重肢体的平衡,只有保持肢体的平衡了,重心才能够稳定;这就要求在练习时: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屈膝松胯、十趾抓地,做到这些再加乾乾不懈之功才能保证下盘稳固、上肢灵活。在推手实战中更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法以保持自身的重心平衡,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点将对手击败,可见保持肢体平衡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也是实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二、舍得

  能舍才能得。“舍得”二字是我们平时讲的最多的一个词汇,但要求人真正要做到却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遇事权衡得失,什么是我们想得到的,什么是我们要放弃的,该舍则舍,该舍而不舍就犯了“贪”的大忌,所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要学会放弃、学会割舍,胸无羁绊坦荡面对生活和人生。

  同样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也最忌 “贪“字,太极拳是一个对腿部支撑力要求很高的拳术运动,所以初学太极拳者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首先运动量不能贪多,运动量要逐步增加顺其自然不可勉强,否则就会因为劳累过度致使肌肉及各关节的控制能力减弱,导致受伤从而适得其反。另外学习内容也不能贪多,要按部就班,基础打牢,细细品位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推手及实战时,也要符合“舍得”原理,及 “舍己从人”,但“舍己从人”是有限度的,“舍己”是为了深入敌穴,然后而有所为,即所谓的“无所为无所不为”。

  三、留余

  留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做事要留余地,给人留余地也是给自己留余地,即什么事都不要做绝,得饶人处且饶人,适可而止。

  “留余”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也屡见不鲜,拳理常云“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等,习练时肢体上要求双臂、两腿均不得挺直,过直则等于不给自己留余地,致“力”于僵化状态,虚与实的变化上就不能骤然表达,甚至受制与人,如 “掩手肱拳”一式,出拳时只打八九分,留上一二分,使自己不至于用力太过而失重,也给自己留一点变化的余地。

  四、宽容

  人立于天地之间要宽容大度,凡事莫斤斤计较,“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陈王廷《长短句》曰: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匪……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所以他才有“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心境。学习太极拳就要虚怀若谷、胸襟宽阔,“虚”、“静”方能心无旁骛,得失不计、宠辱不惊,唯有此才能一步步走进太极之庙堂,若心胸狭隘凡事计较势必横气填胸、心气浮躁又怎能进入太极之高境界,所以“习武,德为先”就是这个道理。 “小成在于勇、中成在于智、大成在于德”,无论习武还是作其他事情欲取得大的成就,盖莫过于此大道。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她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拳愈练感受愈深,如酒越酿越醇,越练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