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养生 >

太极拳8大误区,有你踩中的吗?

时间:2018-01-08作者:YH 点击:

  太极拳,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高超繁杂又奥妙无穷,蕴含着精湛的技击技术和深奥的哲学内涵,太极拳名扬天下,高人辈出。但如今,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上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一起跟着小编的脚步了解一下这些误区,更好的学习太极拳吧!

  误区一:“太极操”当作太极拳。

  太极操虽然也有健身的作同,但绝对没有传统太极拳作用大,技击效果更不是传统太极拳要意,已失去了古传太极拳健身防身的真正含义,就是一种肢体运动的体操。,真正的太极拳存在于各个流派的少数传人当中,太极拳的技术高超,理论上比较深奥,因此得到真传的是极少数的传人。

  误区二:太极拳只是盘架子和推手。

  殊不知传统太极拳的训练手段很多,简单概述,应为:

  1、基本功训练(包括柔韧性训练);

  2、单练(包括盘架子,但盘架子不是死练套路,而应把套路拆开活练);

  3、站桩(有太极十三桩);

  4、双练(包括推手,比如定步推手等),双练,不能拘泥于成套的手法,还须经老师“安手”、“安眼”,讲明远近、高低之尺寸分毫,有“比较”、“争强”、“问难”的步骤;

  5、借助于训练器材辅助功法的训练(含“球”、“尺”、“板”、“袋”的训练);

  6、内功训练,内功训练秉承于道家内丹功的系统,功法有“百日筑基功”、“九转还丹功”、 “钓蟾功”等等;

  7、太极拳理论的掌握,学习拳理不是简单地背诵太极拳的经典著作,而是要在实践中充分揣摩、理解其真实的涵义。以上每一个环节在太极拳练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

  误区三:太极拳只能沾着打。

  传统太极拳也讲“衣不沾衣,手不搭手,你打我,我打你,一招见输赢”的打法。能沾着打,固然好,可以发挥太极拳的长处,不能沾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去沾?太极拳的长处并非只有沾、粘、连、随。

  误区四:对“积柔成刚”的错误理解。

  积柔成刚的理论本身是不错的,问题在于对此的理解不同。什么是“柔”?其实柔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软”,张绍堂先生说过“软就是懈怠,不是柔,一按就瘪,没有了回旋的余地”,真正的柔是富有弹性的,你软他就硬,你硬他就软,不是一味的软。

  误区五:对“松”的错误理解。

  练习太极拳放松是正确的,放松是为了能使身体的气血流通,气血流通了就能达到“力自沉重”的效果,有功夫的太极拳练习者,其手臂就是不用力也非常沉重,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的原理是有哲学基础的,有“松”则必然有“紧”,有“柔”则必然有“刚”,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误区六:关于呼吸方式的误区。

  太极拳功夫是分层次的,初练是采取自然呼吸的,练习日久后,功夫长进了,肺活量大大增加,就要和动作的蓄发、开合协调起来,蓄时吸气,发时呼气,小腹的起伏是逆式的,即吸气时收缩,呼气时鼓起,因此称为“逆腹式呼吸”,随着功夫的长进及内功修炼的进步,日久后,达到“呼吸通灵”,同时丹田内产生一个“丹球”,这个“丹球”随着意念和动作转动的,有人称为“丹田内转”。

  误区七:太极拳就是圆弧运动。

  太极拳的动作包含了许多小转折的动作,许多细腻的技术就包含在里面,人体有许多关节,在太极拳的动作里,身体的关节部位都要根据需要而转圈。大圈套着小圈,高度协调,此即所谓“乱环法”,不懂这个,在实战中就不能够柔化对方的力,那就把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掌握了乱环法就能把对方的力量化解于无形之中。

  误区八:常听人言“太极十年不出门”。

  此言大谬也!太极拳技术的确复杂,但绝非十年不出门,如果能有明师教诲,能保证系统训练,保证练功时间,而自己又有悟性的话,应该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

  了解这8大太极拳误区,让太极拳爱好者更好的学习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