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拳理 >

陈正雷老师谈练习推手的四项基本准则

时间:2017-04-22作者:HUI 点击:


陈正雷老师北京建行总行授课中

  一.《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古时所称“太极”,是对立统一的象征,是一切动静的枢机:由太极生阴阳,如顺逆、柔刚、轻沉、虚实、合开等皆属于此。运动时充分利用了离心力和向心力,因此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为阳、合为阴。陈鑫说:“太极两仪,天地阴阳,合辟动静,柔之为刚。”就是指这种规律。这种矛盾存在于推手的整个过程中,并贯串于每一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因此,推手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它符合事物运动的矛盾法则,即“阴阳开合”。 

  二.推手时双方搭手对练的过程,也是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拳论》中所说:“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就是作必须符合下列四点:

  (一)必须“无过”,无过称为“沾劲”,过则称为“顶病”;

  (二)必须“能及”,能及称为“粘劲”,过则称为“匾病”;

  (三)必须“随曲”,随曲称为“连劲”,不随而曲称为“丢病”;

  (四)必须“就伸”,就伸称为“随劲”,伸得太早称为“抗病”。

  推手的一切过程都要求具有“沾、粘、连、随”四功,不发生“顶匾丢抗”四病。陈鑫说:“沾粘连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所以第二个基本原则是“沾粘连随”。

  三.《拳论》中说:“人刚我柔渭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这是为了做到四功,避免四病的措施。这就是说,人刚则我柔,用“走”以引之,这是被动局面下的“卷合”运用。同时,为了问劲,运用顺遂的势和劲,迫使对方成为“背”,转化为我刚人柔,用粘以逼之。粘走时,对方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这样就可有四功而无四病。陈鑫说:“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所以第三个基本原则是“急缓粘走”。

  四.《拳论》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在推手时熟练地掌握了前面三个基本原则后,就可领悟人劲,探测对方的劲力与方向,所谓懂得人劲。到此时,可信手而应,达到自动“神明”境界。这是多年反复揣摩、实践和理论研究最后得到豁然贯通的结果。所以第四个基本原则是“知行合一”。

  《拳论》中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显;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因此,为了运用四项基本准则,就必须按照上列拳论做好以下六点:

  (一)顶劲要虚虚领起,则精神自然提起,同时气沉丹田,周身放松。由于身体上领下沉,即使身躯放长而产生弹性成为掤劲。陈鑫说:“沿路缠绵,静远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若是周身僵力,就会失去掤劲,也就不能通过沾、粘、连、随去求懂劲。

  (二)立身须中正安舒,具有支撑八面之势,使推手时身躯不致偏于一边或依赖于对方身手之上,以免己劲为人所识,若偏一边,就不易顺遂地运用粘走功夫。

  (三)在神气内隐则柔,外显则刚的前提下,推手时要具有忽隐忽显的刚柔变换作用,这正是求懂劲过程中不断问劲的表现。

  (四)推手时要求做到两手有虚实,两足有虚实,一手一足上下亦要分虚实,形成处处分阴阳,处处有虚实。陈鑫说:“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实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熟测机关。”待虚实的转换熟练后,只要注意一只手,其它一只手两只足由于上下相随,自然也就能随着灵活转换。所以陈鑫又说:“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这是问劲、化劲和达到懂劲的基础。

  (五)对方仰来则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之感而失去重心;对方俯来则愈向下引,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之感;对方近迫则愈引愈虚,便有长不可及之感;对方退走则粘逼,使有迫促之感。这是符合沾、粘、连、随的化劲与发劲要求的,这样就可避免发生顶匾丢抗四病,使推手技巧迅速提高。

  (六)推手时精神须提起,这样周身才能轻灵贯串,并要轻灵得具有“一羽不能加”的敏感。同时螺旋缠丝也须不断变动,要旋转得形成“蝇虫不能落”之气势。若动作表现出迟重不灵,则不易懂劲,若运动没有缠丝,则失去化劲,也失去半化半进、明化暗进、即化即进的缠丝劲技巧。没有化劲就变成比力,就不成其为太极拳推手了。能化而不能发,能柔而不动刚,刚柔不能相济,都非太极两仪之全。

  具有上列六项功能,就能贯彻推手的四项基本准则,达到懂得人劲而不为人懂的功夫,再加上坚持不懈苦练之功,便可使推手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高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