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拳理 >

太极拳锻炼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

时间:2018-06-05作者:GJ 点击: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位居中老年人五大疾病患病率之首,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截至2017年,我国骨质疏松患者超过9000万人。其引发的骨疼痛、脊柱变形、骨折可致残,使患者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增加肺部感染、褥疮发生率,不仅严重危害老龄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机体和骨本身生理性退化引起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型结构退变,致使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该病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三种。

目前临床上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疗法较多,但是,单纯药物治疗无法提高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功能,进而预防跌倒的发生,因此已不能满足骨质疏松症的综合管理。而运动疗法以其简便、价廉、安全、副作用少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骨痹、骨痿”范畴,发病机制主要与“肾精不足、气血亏损、气滞血瘀”等病因密切相关。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肝肾亏损、气血虚弱、骨骼空虚、失荣不健是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病机核心。

太极拳是以调气调息与动静结合的一种传统保健功法,讲究“以意调息”、“以意导气”,就是通过“气”的调养沟通内外与自然的融合,从而达到气聚、精固、内壮、体健的功效。太极拳运动正是在意念的引导下,通过肢体开合虚实的运动,以运气、调气注入五脏六腑,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益气养血、祛瘀生新、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推手也称推手、打手、揉手、擖手,是学习太极拳者的两人徒手对抗练习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推的练习形式,来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它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是传统太极拳的继承和创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太极推手由“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技法组成,动作柔和、轻灵、圆活,用意念引导动作,意到身随,并配合均匀细长的呼吸,可有效地帮助气血运行,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医学实验表明,长期的太极推手锻炼结合补钙能明显缓解患者骨痛,且效果优于单纯的锻炼。

 

太极推手对练时要求力发于下肢,传于腰,达于上肢,同时要求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这对锻炼者下肢的支撑力和平衡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因而可预防老年人摔跤的发生;动作以腰为轴,腰椎可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牵拉力,使腰椎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患者在进行6个月的太极推手锻炼后,股骨颈、Ward 三角、腰椎L2-4骨密度明显升高,说明太极推手的锻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骨量丢失,并改善患者骨痛症状。

由于太极拳运动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避免了一般性运动给中老年人群带来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对于防治骨质疏松症有积极影响的太极拳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运动疗法,在临床上应得到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