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拳理 >

说说裆胯的这点事!裆走后下弧、裆走后弧和裆走下弧

时间:2018-05-16作者:GJ 点击:

  太极拳裆胯之研究

  所谓的“裆胯”,即一胯称为胯,两胯称为裆。裆胯对太极拳习练者而言多么重要,不用多说。有人说太极拳的真诀就是“裤裆里那点东西”,话说的虽糙,但确为大实话。身法是保证,两胯旋转虚实是基础,太极拳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在此基础上练出来的。紧紧抓住这两点,无论是健身还是练功夫,都可少走弯路。


正雷太极书院张晋僖老师拳照

  用两胯旋转虚实,在身体重心移动过程中裆(胯)的运行轨迹,我们常见的有三种说法,即裆走后下弧、裆走后弧和裆走下弧。习拳者对这三种方法,时常持有争论,其实这三种方法之间并不矛盾,更无对错,只是习练者采取的练拳身法高低,以及根据习练各种拳架的要求与目的,而采用裆胯运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或者是各人的师傅所传授的方法有所差异而已。

  1、裆走后下弧

  裆走后下弧是指在重心移动时,实腿一侧的胯根(腹股沟)放松,内收或内抽,造成身体上身整体的“旋转下沉”,旋转下沉之后形成的状态是“坐腿掖胯”,即将重心坐在实腿,将腹股沟合住,此时脚底会产生一劲一力,即由上身旋转而膝盖固定不动所产生的拧(搓)劲,和由上身下沉而地面给予脚掌的反弹力,实腿借助这一劲一力蹬地移动重心。上述的因果关系为:胯根放松→上身旋转下沉→坐腿掖胯→脚底产生一劲一力,从而使腿脚蹬地坚而有力。

  实腿一侧旋转下沉时,胸向会向实腿一侧发生改变。两胯有这样一个规律:无论是实腿或是虚腿,松左胯上身会向左旋转,松右胯会向右旋转,旋转的角度≤45度。两胯交替连续旋转,其运动轨迹就是一个睡∞字,但这个睡∞字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即在实腿一侧旋转下沉时,实腿一侧的胯略低,而虚腿一侧则略高。胯走后下弧,常用在高身法和以健身为主的拳架。

  2、裆走后弧

  裆走后弧是通过实腿一侧的胯根内收内抽实现的。即实腿一侧的胯根(腹股沟)内收内抽,而膝盖固定不动,实腿一侧的臀部自然向后划弧而行,而腿脚顺势蹬地移动重心。裆走后弧时,胸向也会发生改变,同样是≤45度。

  裆走后弧的运动轨迹也是一个睡∞字,但与裆走后下弧所不同的是,这个睡∞字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即在重心移动过程中,两胯始终是持平的。其与裆走后下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重心移动的前半截,即实腿变为虚腿时重心移到中间这一段。后半截两者的区别不大,裆走后弧是转胯合裆,而裆走后下弧则是通过旋转下沉,将重心由中间移到另外一侧。

  裆走后弧主要应用在中等身法或较为传统的拳架,如现在的陈氏小架。过去的陈氏“老拳”,即陈发科创编新架之前的老架,采用的都是裆走后弧,其身法要求“合前裆开后胯”,臀部向两侧外掰,即人们常说的撅着屁股打拳,这样的身法不得不采用裆走后弧的方法移动重心。

  裆走后弧的运动轨迹是平面的睡∞字,所以在步法转换时,有些拳式实腿也采用旋转下沉稳固重心,有时又采取另外的方法:一是实腿的胯骨向外拧,膝盖向里拧,从而稳固重心;二是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使实腿达到坐腿掖胯,稳固重心。这里的“翻”,其实是胯走前弧,即臀向前翻,同时将重心移到另外一侧,合胯坐腿,也是重心移动的一种方法,做起来难度较大。在老拳里,这种方法应用较多。


正雷太极书院张晋僖老师拳照

  3、裆走下弧

  裆走下弧,也有人称之为“裆走锅底”,即通过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而胸向不变来移动重心。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低身法,小腿垂直于地面,大腿放平,与小腿形成90度夹角,开出去的步子小腿肚贴着地面,只有裆走下弧才能移动重心。在高、中身法的弓箭步和推手中,即胸向不宜发生变化时,也常采用裆走下弧。

  在两胯旋转虚实时,无论采取哪种方法,两胯都要内收内合,根据身法的不同,内收内合的程度会有所不同。此点应引起习练者的高度重视,否则练拳时两胯很容易前顶,或左右外凸。用两胯旋转虚实,无论是哪种方法,必须有明白的老师言传身教,并经过一段时间专门刻苦的练习才可能掌握。仅仅依靠语音、文字或视频,掌握起来难度很大,特别是胯走后弧和翻臀。

  重心移动,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固定好膝盖是关键,是基础,是前提!特别是实腿由实变虚时,膝盖不可晃动,更不可外撇(外翻),否则一辈子也掌握不好两胯旋转虚实的正确方法。正因为如此,正确掌握用两胯旋转虚实,才是防止膝关节损伤的根本之策,也是先辈们练拳不伤膝盖的奥秘。

  以上是本人习拳中对裆胯的一点体悟,肯定会有不少谬误。由于年龄大了,下功夫不够,对裆胯的认识还很浮浅,自己也常常自我否定,一层功夫一层理,练不到一定的层次,很多东西是无法体悟到的。如有人认为本文是抄袭之作,就请指出抄自何人?袭自何处?否则不要轻易给本人扣个抄袭之名。如自己不明白或练不到身上,抄袭或杜撰也很难,仅供拳友们参考吧!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