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拳史 >

陈王廷

时间:2016-11-30作者:admin 点击:

  人物生平

  家族由来

  陈王廷系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第九世孙。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即今晋城)东土河村,后迁山西洪洞县。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又被迫迁至怀庆府一带。他和其他移民一

  道,清除了腐尸烂骨,割去了荆棘野草,筑土为墙,结草为舍,住了下来。因陈卜为人忠厚,又略精拳械,深为邻近乡民敬重,故将其新立的新村,呼为“陈卜庄”(即今温县北冷乡的陈卜庄)。过了两年,陈卜因嫌这一带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又将全家迁到清风岭上的常阳村。时间长了,陈氏人丁繁衍,又以家传武术出名,村中又有一条南北向大沟,所以常阳村便逐渐易名为陈家沟。

  陈家武术

  陈家拳械武术传至陈王廷时,得到了发扬光大,其祖父和父亲均为明朝下级官吏。其弟兄四人,排行老二。他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传武功的精髓,于武功一项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子集,学识渊博,以致被誉为“文事武略,皆卓越于时”。

  个人经历

  出身地主家庭,年轻时,曾走镖于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声播齐鲁,匪寇闻名丧胆。因他生得面红庄重,蓄有美髯,骑红色战马,惯使春秋大刀,江湖同道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二关公”。可惜生不逢时,明朝末年,仅为武庠生,被县擢为乡兵守备。崇祯年间,有一次应试考武举,因武艺超群,箭法精湛,一马三箭,三马九箭,射了个凤夺巢(即第二箭从靶心挤出第一箭,第三箭又挤出第二箭,像鸟儿争巢一样),赢得了满场喝彩,但

  是,因为擂鼓报靶的鼓吏受人贿赂,却只擂了三通鼓(意即九箭只中三箭)。主考官闻鼓声,即以中三箭论之。于是,陈王廷大怒,驰马掣剑,劈死鼓吏,逃出了校场。

  甲申年(1644)明皇朝覆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消极,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遗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被吸取了二十九势。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廷传统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主要传人有:友蒋发、堂侄陈汝信、陈所乐等。[1]

  自创拳法

  他广泛搜集、整理民间武术,较其同异,汇集诸长,加以继承和创新,常年乐此不疲。他的这些活动,使他成为继我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之后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之一。从他研究、整理民间武术的活动,以及后来所写的《拳经总歌》中,都能明显看出其受戚氏影响很大,戚氏所编《拳经》为三十二势。通过比较,取《拳经》中的二十九势汇入他所创编的陈式太极拳中。同时其所编的长拳,也汇集了诸多不同姿势。可见,其研究、吸收其他拳种之多。

  陈氏太极拳

  陈王廷在搜集、研究民间武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学说与导引、吐纳以及中医经络学说化于武术之中。从而,他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既有实战功能,又能强身健体的拳术。这种新拳术,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均分阴阳(即虚、实、柔、刚),动作多以弧形、曲线为基础。此拳,由于结合了导引、吐纳,加强了柔化刚发的力量;由于结合了经络学说,具有了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由于采用了阴阳学说,才有了阴阳、虚实、柔刚俱备的拳理。因此,陈王廷将此拳定名为太极拳,即后人所称的陈式太极拳。

  新创陈式太极拳,共分五路和炮捶一路、一百零八势长拳及双人推手等。他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方法,是他的独创性成就。它以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其本原则,成为前无古人的独有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设备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刺枪技术的难题。这是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清初,隐居乡间,以《黄庭》为伴,搜集、整理民间武术,决心造拳遗世。他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了太极拳术,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太极拳之源,他也因此而名播寰宇,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他的故乡陈家沟也被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圣地”,以致朝拜者络绎不绝。

  拳法发展

  在整理武术套路上,受戚氏的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势,综合民间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去粗,以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作为士兵活动身手的“武艺之源”;陈王廷吸取了其中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光是“长拳”,就汇集了一百零八个不同姿势,可见其吸收拳种之多。《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衣”为起势,陈王廷所造七套拳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圆领而腰带的衣服,自殷代一直沿用到明代。明人长服束腰,演拳时须将长服卷起塞于腰带中,以便动步踢腿。戚氏《拳经》起势“懒扎衣”,左手撩衣塞于背部腰带,右拳横举向后,目视左前方。称作“懒扎衣”者,表示临敌时随意撩衣应战,乃武艺高强,临敌不慌不忙之意。戚氏“懒扎衣”歌诀所谓“临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所制拳谱和《拳经总歌》,也撷取戚氏《拳经》歌诀文辞。陈王廷造拳的创造性成就,是结合了导引、吐纳,使能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加强柔化刚发的爆发力量;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则是结合了经络学说;阴阳、虚实、柔刚俱备的拳理则是采取了阴阳学说。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是陈王廷独创性的成就,以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基本原则,成为太极拳学派独有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设备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刺枪技术的问题。这是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陈王廷《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是指的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掤、履、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方法。到18世纪末叶,王宗岳、武禹襄和李亦畲据以发挥太极拳推手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了总结性的太极拳论文。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阐累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说,其拳法以柔刚相济、快慢相间、蓄发相变为原则,始终贯穿有缠丝劲,并以内劲为统驭。这些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练习推手的指导性理论。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廷所造拳套,经五传至十四世陈长兴这一代,陈氏已仅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一路,亦即今日尚在传习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和第二路。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即是直接从陈长兴这一代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演变而来。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后: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轶事典故

  这年秋收,陈王廷和蒋发正在地里干活,一只兔子从面前窜过。陈王廷有意试试蒋发的飞毛腿,故意说:“咦!好一块肉,可惜没带弓箭来,白白叫跑了!”蒋发说:“看我的!”说罢,放开脚步,象飞一样追了上去。没出一畛地,就把兔子活捉了回来。他来到陈王廷跟前,用一只手指把兔腿一敲,早将兔腿敲断,顺手扔在地下。陈王廷哈哈大笑说:“飞毛腿,飞毛腿!”两人正在说话,一只饿鹰发现了在地下挣命的兔子,从空中一下子平冲下来,用爪抓住兔子就飞。陈王廷也不怠慢,一纵身,平地腾空一丈多高,把兔子从鹰爪中夺了回来。蒋发高兴得连声叫好。

  以后,陈王廷创编太极拳后,蒋发便拜陈王廷为师,跟陈王廷习学太极拳。他武功底子好,进步很快。时间长了,他总想跟陈王廷学几手绝招,几次要求,陈王廷总是笑笑不回答。于是蒋发心生一计。一天夜晚,两人正在揣摩太极拳的新拳路,蒋发忽然纵身一跳,在旁边兵器架上,抽出一口单刀,劈头照手无寸铁的陈王廷砍来。

  陈王廷不等刀到,唰地一下子从院子中间纵到墙跟前。蒋发跟近一步,又是一刀。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陈王廷随身向上一纵,只听“嗖”,身子象被磁铁吸住的铁块一样,一下子贴在一丈多高的墙上,象被钉住了似的,一动也不动。

  蒋发闯荡江湖半生,年过半百,光听人说“贴墙挂画”,平日心中总不信这是真的,以为是江湖上的人故意吹大话,今天方知传言不假。不过这些绝技,一般人做不到罢了。

  后来蒋发死在陈家沟。后世人修太极拳拳谱时,因蒋发在创编太极拳中有过贡献,又是陈王廷的朋友,徒弟,所以连他一齐记入。拳谱上陈王廷画像后给陈王廷扛大刀的就是蒋发。

  拳法特点

  把拳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养身术。它是由汉末伟大医学家华佗模仿禽兽的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创编的健身方法,名为“五禽戏”。陈王廷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运作,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成为“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经络学说原理,创编了缠绕螺旋运动方式的太极拳套路。

  双人粘枪和大杆对练项目

  双人粘枪法,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和大杆对练是太极拳派长兵器的对抗性基本练法,结合陈氏拳术与众不同的缠丝劲运到器械上,为长兵器对练开辟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