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答疑 >

郑曼青与史密施师徒对话

时间:2017-10-23作者:YH 点击:

  
郑曼青

       史密施先生现年五十九岁,美国人,为西方世界中著名的武术家之一。先后曾著有十本有关各种武术的书籍。一九五九年起改随郑曼青大师学习太极拳,自此以后勤练此拳并教授此拳至今。他认为太极拳带给他一个谦和的自我及健康的体格。曾为美国政府官员25年,一九七八年退休后改为文学评论家,作品散见于各大传播媒体。

  本文系自其与郑氏合著之「太极」一书中所选出之一节。因其是有独得之掌故及特殊之深度,故征得其同意译刊于此。敬希读者勿忽略之。

  我们坐在那里,大师微笑着。有人告诉我,当他心情合适时,会有问必答,他说:「如果你以小卵石撞钟,钟声必小。如果你以大木锤击之,则其声必大。同样的,如果你问我大问题,答案也必重要。」这话使我得知应从何处着手。于是我问:

  在大部份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师。何故您的学生没有人能接近您。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准均低您远甚。可有何秘诀?

  师说: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得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因我把骄傲置之于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于气,渐渐地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在瞬间完成。我的学生或是不相信这一套,或是虽相信而不热心追求,何能得成!

  我问:您讲起来很容易,如果心意正确,身体放松就有进步,但是,如无辛苦的锻练、规律的练习、不断的努力,是否可以?

  师说:如想精通此艺,必须求助于你刚才所提各项。你须辛勤努力,每日不断,但是却须注意不要把太极拳与少林拳混为一谈。后者注重锻练肌肉及力气,而练太极拳,心中常须念记拳经各论。并非要你每天苦练一、二小时就必能成,练习必须得法,否则全为白费。吾师杨公澄甫是由其著名的父亲杨健侯所亲授。三十岁时任教于山东某富宦之府内。其处生活优裕,其人也就变得肥胖及懒散,此后他还返北京,生活实形放荡。其父得知此情,令其辞职逐里,将其禁闭于一空屋内,不准他与任何外界人物接触。前后四年之间,除了他父亲每天来与他练拳、推手,同时也练练太极兵器外,不准任何人去看他。在这期间他的成就远超过此前他的一生所学。四年后他走出囚室,便可轻易地打败他父亲最好的徒弟。此前他经常是他们手下的败将,如今他已是一位伟大的拳手。其伟大终身与共。此后多年间,虽然他不须多加练习,亦能保持其效能。这是太极拳的一项必然特性,一个人如果不断地进步,将可达到一种程度,此后即不必要练习,因其已臻化境。对此我不再多谈。

  我问:在练拳时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已松?

  师答:知不知道是主观的,而松不松是客观的。我愿意说,当一个人在练习整套拳架的过程中,其心灵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便是求松的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须踏踏实实地练。练完时你会筋疲力尽。当你的双肩觉得沉重时,你就知道这已是接近真松了。这是「陆地游泳」的结果。

  问:但是拳经不是告诉我们,你的身体必须如此轻灵,一羽相加都可以察觉。您怎么把这种轻灵与假设的抵抗而来的筋疲力尽相题并论呢?

  答:这是不相冲突的,虽然听起来有此矛盾。你当然可以轻松愉快地练五分钟的拳架而毫无倦意。这却无助于你求松。你打拳时慢而正确,假设前有抵抗,你必会疲倦。但是在真正交手时,你的身体摆脱了你心中的抵抗的束缚,就会觉得无比的轻灵及敏捷。

  问:如您所知,我曾跟过其他数位老师学习太极拳。我不是对您不敬。但因我们的时间都很有限,我又想写些有关太极拳的书,我想最好是能尽量地学。其他各派大部份都加辅助的运动以增强其呼吸、活力及拳艺。您看这种运动是否有益?

  答:小气的老师才会嫉妒学生到别处学艺。我非常高兴你能到各派去尝试。因为我知道你必会发现,在这种拳中你将只有一位老师。拳架本身已是变化多端、包罗圆满、非常有益。附加的运动只会使你分心,防碍进步。

  问:少林拳是否是一种非常好的健身运动及防身武术?

  答:如果我认为是的话我会取少林而舍太极。在运动方面来说,它注重肌肉的紧张及蛮力,而不注意健康。在搏斗时,因为你永不会超出依靠力气及技巧的范围,因此也就不会得到真正的优势。我不是自夸,当我年轻在大陆时,常遇各派人士的挑战,吾艺从未败过。

  问:一个人只看是否能会?

  答:能学到些东西,当然不是全部。练拳是必须的。在这方面,有一个关于杨健侯的邻居的故事。他偷偷的从其住处看他们练拳几个月,然后他叫杨氏的一个学生攻击他。该学生答应了,却被他重重的推倒在地。杨氏看到了,问他是从哪里学到的武术。邻居乐了,回答说:「跟你呀!」另一个更好的故事是有关杨露禅的,杨公可能是所有太极拳大师中最伟大的一位。他受雇于一药房主人,其主人聘请名师陈长兴教他的弟子学拳,杨露禅偷学的非常成功,而被收为正式弟子。

  问:推手的重要性如何呢?

  答:非常重要!不经推手,你就不会有进步。但是注意,我现在告诉你,你最好与一小孩相推。同一有技巧的大人相推他会用力,你也就会跟着用力。与小孩相推时把他看作是大人,与大人相推把他看作是小孩。这话听起来矛盾其实并不。小孩会提供你一个松的练习伙伴。当你从他的「可松性」中获益时,你可把他看作与你相同,假设他是大人。这就把练习提升到「用」的方面来。现在反过来讲,为甚么要把大人看作是小孩呢?这只是一种轻视的方法,以使我们却除惧意,但这亦不意为这种「勇气」可以真的战胜惧怕。我们在却除惧怕时也应去掉傲气。

  问:在推手时,如让对手接触到自己的身体,是否危险?在真正交手时,这种情形是否会惨败?

  答:推手主要是一种为达到目的的方法。它教你触觉的灵敏及辨别的能力,也教你对于距离的审忖。在真正交手时不要让敌手触摸到你,但是却要尽量地靠近他以利攻击。有些大师们具有我们所说的「接劲」。这种劲不但可以收化敌人的攻击,在同时也予以反击。有些更高的大师们的这种能力是由潜意识所控制。敌如从后向他攻击,他可借敌人之力将其反弹出一丈以外,而他自己几乎并不觉得。这种人在真正交手时自无困难。一般的拳手虽无此种能力,但可经由推手锻练其知觉,使其可以接近敌人而不让敌人触摸到自己。

  问:庄子曾说,醉汉不伤,其魂固也。这种状况是否就是太极拳所追求的呢?如果庄子所言不假,那么我们只要变成酒鬼不是更简单吗?

  答:把自己腾空是为了克服恐惧,这是「无为」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也是所以道士之将死,可生起烈火,从容走水之道理。(在这里我说:这种不怕死的品性,并非中国所专有。日本的武士亦求死得美。更不须提圣劳伦斯,在其身受炮烙时对行刑者说:「把我翻个身吧,这半边已烤好了。」)大师微笑着表示同意,继续说:「不错,醉汉是解除了顾忌。他的肌肉不紧张,他的身体松弛。但是并非完全如此,因为醉汉总是不会认路回家。醉汉失去了心意,为环境所左右。反过来在太极拳,我们虽然放松了身体,但却保持一颗灵活清醒的心。」